首页 > 其他类型 >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 >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第22部分阅读

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第22部分阅读(1/1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玉女盟 月影相伴 新爱 佳期如梦 [短篇]荒岛上的兄妹 [短篇]我的故事(1-4) [短篇]奇异换妻之旅第三部1-8完 [短篇]不平等的黑白 罪恶都市·女警炼狱 重生于康熙末年

乱,应该先下手诛杀了他们!”李豫声泪俱下说“皇上病得这么厉害,不好去向他请示,假如忽然杀了李辅国,必然会使皇上震惊,这件事慢慢再说罢。”又含糊应付了几句,张良娣说“太子先回去,慢慢商议也好。” 李豫前脚刚出去,张良娣便召来肃宗的次子越王李系进来密议。张良娣说“太子过于仁弱,不能诛贼臣,你可不可以担负起这个重任?”同时许诺除掉李辅国后顺便废了李豫让李系做皇帝,李系本来非常痛恨李辅国,便一口应承下来。接着张良娣命内监段恒俊挑选了二百个精壮的宫卫太监,给了他们兵器衣甲,潜伏在肃宗病卧的长生殿内外。同时假借肃宗名义矫诏让李豫前来长生殿,企图在李豫进来时趁机杀了他。 不料事情泄了密,程元振听到张良娣的阴谋急忙告诉李辅国。当下二人号召党徒去探听消息。恰好李豫接旨到来,正要进殿门,李辅国、程元振立即上前拦住说“宫中有变故,殿下千万不要轻易进去!”李豫说“有什么变故?现在有中使奉旨召我,说是皇上大渐,我难道就可以怕死不进去么?”程元振说“社稷事大,殿下还是应该慎重。”说着指使手下簇拥李豫去了飞龙殿。 接着程元振与李辅国诈传李豫的命令,号召禁兵闯入宫中搜捕越王李系、段恒俊。张良娣听到兵变的消息,急忙跑到肃宗的寝室内躲避。不料李辅国胆大妄为,竟带着禁兵闯入肃宗的寝室,当着肃宗的面去扯张良娣的头发。张良娣哀求肃宗救命,肃宗一急闭住了气,上下颤抖着嘴唇说不出一句话。李辅国将张良娣拖了出去,并将依附张良娣的几十个人一起用链子牵到冷宫拘禁起来。位七年,改元四次。享寿宫女内监都惊骇而散,五十二岁的肃宗独自卧在床上没人去管,受到这一场惊吓,不一刻就咽了气。李辅国见肃宗死去,就用绳子勒死了张良娣。其他越王李系、段恒俊等也被诛杀。张良娣有一个儿子只有三岁,取名为李侗,李辅国想要斩草除根,便亲自去捕杀李侗,待去了才发现这个三岁的孩子早被吓死了。 过了四天后,李豫即位,历史上称为代宗。李辅国手握兵权,军国大事全由他说了算,甚至对代宗说“大但内里坐,外事自有老奴处分。”朝野上下只知道有李辅国,不知道有代宗。 唐肃宗李亨不是好色的皇帝,他一生中几乎只宠幸了张良娣一个女人。张良娣的名字已经不可考,良娣只是一个封号。不过张良娣也确实出类拔萃,不论在长相、智谋,还是性格上,她都称得上非常出色的皇后,关键是填补了李亨天生懦弱的缺点。但是正像一枚硬币有两面,在处境危险的境遇下张良娣表现了一个女人最闪光的那一面,而在坐享其成的时候她又不惜一切为自己的亲生孩子打算,导致了宫廷的一系列变故。是是非非难有评价的标准,或许人性的险恶正是环境的复杂所促成。

唐宪宗独爱青楼歌妓之谜(1)

唐宪宗(778~820年),即李纯。唐代皇帝。顺宗子。公元805~820年在位。在位期间李绛、裴度等人宰相,利用藩镇间矛盾。先后平定刘辟、吴元济等的叛乱。其他的藩镇也表示归顺。他在藩镇暂时臣服朝廷的形势下,骄傲奢侈,广事收纳地方官的“进俸”,户口流散因而更甚。元和十五年(820年)被宦官陈弘志等杀死。 永贞元年八月,在位仅八个月的唐顺宗在宦官俱文珍的逼迫下禅位给太子李纯,自称为太上皇。李纯即位,是为宪宗。宪宗力图削平藩镇割据,先后平定了剑南西川、夏绥、浙西、淮西、淄青的叛乱,收回了江淮财赋,其他藩镇也相继降服朝廷。 浙西观察使李■厚赂权幸,得到了盐铁转运使的肥职,史称其“割剥六州之人以富其家,或劫杀其身而取其财”,后来被调为镇海节度使。夏蜀叛乱平定以后,朝廷又树立了一定的威信,藩镇多畏惧入朝。李■的心里也忐忑不安,宪宗授李■左仆射,遣使到京口讯问他入朝的行期。李■杀死留后王澹举兵造反,兵败后被械送京都。 李■被擒的时候,身边有一个姓郑的侍婢跟随着他。夜里李■撕自己的衣襟,在上面写下自己内心的冤屈,以及以往治理军政的功绩,并说他自己是被张子良所出卖。写完后,李■对郑氏说“你把这份状子藏在裙带里。假如我有机会当堂申辩,就会成为宰相或者杨、益二州的节度使;假如没有申辩机会,就要受到极刑了。一旦我不在人世,你一定会被没入掖庭,皇帝问起来你就把这份状子给他看。”郑氏含泪应诺。 李■被送到长安城西南腰斩。等到李■被杀的时候,京城起了弥天大雾,三天都不消散,有人还听到鬼哭的声音。果然不出李■的预料,唐宪宗从李■的侍婢手中得到他留下的帛书,内心颇为疑惑他的冤情,从皇宫里取出几件黄衣赐给已死的李■及其子弟,命京兆府收葬了李■。 李■叔父的儿子李鸽是宋州刺史,听到李■谋反的消息恸哭了一场,强令妻子奴婢,无论老幼,都根据脖颈的尺寸制成枷锁,自拘到观察使面前请求治罪。朝廷怜悯他们,所以从轻发落。 李■的宗属大都官居要职,过着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,挑选的歌妓婢妾都是当时冠绝于时的美色。他到浙西吃了败仗之后,没收后配在掖庭的婢妾中,除了这个姓郑的,还有个姓杜的,都是姿色艳丽,一时无双。 姓杜的婢妾名叫杜秋,历史上也称做杜秋娘(娘是古代妇女的泛称,不属于名字的一部分)。杜秋娘是唐金陵人,入宫以后得到了唐宪宗的宠幸。说起杜秋娘可能许多人不知道,但是提及一首非常有名的《金缕衣》应该都有印象,其诗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,劝君惜取少年时; 花开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。 这首诗就是杜秋娘所作,写的是光阴易逝,青春难留,要在最年轻的时候恣意欢乐,不要等到年老体衰的时候空自后悔哀叹。这首诗也是杜秋娘传奇一生的真实写照。 杜秋娘原是金陵的一个青楼歌妓,她天然丽质,即使不施朱粉也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女子。而且谈吐诙谐,能歌擅诗,成为纨绔公子声色场中追逐的对象。镇海节度使李■听说了她的艳名,便去与杜秋娘相会,一见之下十分倾心,于是要将她带入府中充为侍妾,杜秋娘也欣然相从。李■娶秋娘为妾时已六十七岁了,而秋娘芳龄只有十五岁。“花开堪折直须折”的意思是人不风流枉少年,但是风流也离不开权势财富作底子。李■看中了杜秋娘色艺双全,杜秋娘也看中他的权势。 李■的府中艳妾如云,都是一时之选,但是杜秋娘一首《金缕衣》就足以让她们失色。李■对杜秋娘极为宠爱。李琦掘铜山铸私钱,造盐填私囊,拥兵自重而图谋反叛。等到李■死后杜秋娘作为罪犯的家属被没入掖庭,她顾眄依依的窈袅身影深深地吸引了唐宪宗。宪宗心动之下便召幸了杜秋娘。因为她才貌过人,一度受到宪宗的宠爱,给她赐名为杜仲阳,做了宫中女官。 宪宗的皇后郭氏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。父亲郭暧娶了升平公主,著名的《打金枝》就是郭暧与升平公主之间的轶事。因为郭子仪功烈卓著,所以朝廷对郭氏与别的宫妃不同。郭氏生下了穆宗李恒。元和元年进册为贵妃,元和八年群臣先后三次请宪宗立郭氏为皇后,当时宪宗后宫多嬖艳,怕郭氏得到尊位后钳掣他不能肆意,因此找借口推脱。 后宫里的美女虽然很多,但杜秋娘凭借她在青楼为歌女的阅历深深吸引着宪宗,始终在宪宗的心里占有一席之地。 宪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,但是安史之乱后,唐朝内忧外患已经病入膏肓,不是人力可以挽救的。宪宗后期开始服用丹药追求长生,丹药多有毒性,他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,经常无故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,弄得宦官人人自危。元和十五年,宦官陈弘志毒死了宪宗,穆宗李恒继位,秋娘这时已三十多岁,但风韵不减当年,她又被穆宗召幸。为了掩人耳目,穆宗命杜秋娘为皇子漳王的褓姆兼教师。穆宗也很短命,杜秋娘后来又经历了敬宗与文宗两朝。文宗太和年间,漳王受诬陷被废除,唐文宗诏赐杜秋娘归老还乡。 等她被朝廷弃置回家时衣食无着,过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。一些名士听到她既老且穷的困境都十分同情哀伤,杜牧为此写下一首长诗,记叙她的身世经历。后世以杜秋娘泛指美女,比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“曲罢曾教善才伏,妆成每被秋娘妒。”有时也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。

唐宪宗独爱青楼歌妓之谜(2)

李■的另一个婢妾郑氏就是他临终前托付帛书的那个,也有人说当初在裙带里藏着李■帛书的是杜秋娘,但是宫闱事秘,世人对于真相不得而知。 穆宗即位后,尊郭氏为皇太后,凡朔望三朝都率百官到宫门为郭氏祝寿。郭氏在兴庆宫颐养了多年,历经穆宗、敬宗、文宗、武宗四朝,都得到皇帝的孝顺尊敬。唐宣宗与郭氏本来是名义上的嫡母子关系,但是宣宗却对郭氏十分冷淡。挑起皇帝对郭氏仇恨的是宪宗的生母郑氏。 郑氏当初是李■的婢妾,郑氏及笄的时候,有相士说她将来会生下一个天子,当时李■心有异志,便将她纳为侍妾。李■败亡郑氏没入宫掖后成为郭氏的侍女。那时候太皇太后郭氏是宪宗的贵妃,宪宗在贵妃宫里出入时看见郑氏姿容艳绝,便召幸了她。郑氏本是个有罪的人,忽然得到宪宗的宠幸使其它嫔妃都十分气愤,一腔郁闷发泄在郑氏身上。只要宪宗不在眼前,郑氏便会受到包括郭氏在内的后宫嫔妃的随意打骂,但她想到自己罪婢的身份只有眼泪往肚子里吞。 郑氏被宪宗纳入后宫,不久生下一个儿子,取名为李怡,是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。因为母亲的关系,李怡幼年时寡言少笑,宫中都以为他是白痴。待他稍大了些被封为光王,更加韬光养晦,不让别人猜到自己的心事。 会昌六年六月,唐武宗病重,宫中的宦官谋立李怡,因为他们认为李怡是个白痴,当了皇帝好被他们控制。当时武宗有五个儿子,年纪都很皆幼弱。三十三岁的武宗死后,宦官便立李怡即了帝位,是为唐宣宗。等到宣宗即位以后,仿佛换了一个人,朝廷大臣才看清他以前隐藏起来的刚毅决断。宣宗尊生母郑氏为皇太后。 现在儿子宣宗即位,郑氏也母以子贵成了太后,多年的委屈一齐涌了上来。宣宗从小看着母亲挨打受气,所以对郭氏暗中怀恨已经很久了。郑氏说宪宗的暴崩郭氏也参与了预谋,宣宗越想越悲恨,几乎视郭氏为仇人,只要有机会就当面讥刺嘲讽。此时的郭氏年力已衰,而且一向被人尊崇惯了,哪里经受得起宣宗在精神上的冷遇虐待,一时间也悲感交集,觉得人生无聊。一天从勤政楼上飞身要跳下,多亏身后的侍女将她抱住。估计她不是真的想死,不过是做给宣宗看,她若真的想跳楼侍女不可能拦住。宣宗听到这件事更加仇视郭氏,当天夜里郭氏忽然死去,宫中的谣言四起,都说是郭氏服毒自尽。 这件事让宣宗在舆论上极为被动,也使他更加愤怒,禁止郭氏酆葬宪宗陵。太常官王纻奏请宣宗应该将郭氏葬酆宪宗的陵墓,宣宗勃然大怒,贬王纻为句容令。一直到了唐懿宗咸通年间,才将郭氏与宪宗合葬在一起。

深宫怨妇红叶寄情之谜(1)

唐僖宗(862~888年),即李俨。唐代皇帝。懿宗子。公元873~888年在位。处封晋王。十二岁时受宦官刘行深、韩文约拥立。即位后专务游戏,称宦官田令孜为“阿父”。乾符元年(874年),关东旱饥,州县继续催征勒索,爆发王仙芝、黄巢起义。广明元年(880年),黄巢攻入长安,逃亡成都,黄巢起义失败后,他于中和五年(885年)还京师。数月,即再奔凤翔,旋又走兴元(今陕西汉中东)后又返京,但此时朝廷孤弱,藩镇之患近在肘腋,已成岌岌不可终日之势。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,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。时值“西风吹渭水,落叶满长安”的深秋,满地枯萎的落叶,风呼啸着而去,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。天色越来越黯,他呆呆立了片刻,颇怀莫名的伤感。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,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,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,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。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“流水何太急,深宫尽日闲。殷勤谢红叶,好去到人间。”墨痕未干,字迹姗姗清秀。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,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。于佑把诗带回家里,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,每天夜里辗转反侧,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。几天后,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,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“曾闻叶上题红怨,叶上题诗寄阿谁?”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。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,大家都笑他。 一晃几年过去,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。他科举不成,几近落魄不堪,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。一天韩泳告诉他,不久,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,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。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,正住在韩舍,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。当时于佑尚未娶亲,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,于是答应下来。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,一天,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,问于佑哪里得来的,于佑便如实告之。韩翠苹说“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,不知是何人所做?”于佑取来一看,墨迹犹存,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。俩人皆默然,泪水盈眶,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,相对感泣良久。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,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。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,于是提笔写下“一联佳句题流水,十载幽思满素怀。今日却成鸾凤友,方知红叶是良媒。”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。“红叶题诗”有许多不同的版本,在朝代、人名、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,《本事诗》里记当事人为顾况,《云溪友议·题红怨》为卢渥,而宋初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成了进士李茵,人名虽各不同,但内容大同小异。 据《云溪友议》记述,宣宗时,舍人卢渥到长安应举,偶然来到御沟旁,看见一片红叶,上面题有这首诗,就从水中取去,收藏在巾箱内。后来,唐宣宗李忱裁减宫女,准许宫女嫁百官司吏。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。一天,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,幽幽地叹息道“当时偶然题诗叶上,随水流去,想不到郎君收藏在此。” 另据《本事诗》记述,天宝年间,顾况在洛阳时暇日与一二诗友游于苑中。一位宫女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,随御沟流出,诗云“一入深宫里,年年不见春。聊题一片叶,寄与有情人。”顾况得诗后写下“愁见莺啼柳絮飞,上阳宫女断肠时。君恩不闭东流水,叶上题诗寄与谁?”从上游流入宫中。过了十几天,又在御沟流出的梧桐叶上见诗一首,诗云“一叶题诗出禁城,谁人酬和独含情。自嗟不及波中叶,荡漾乘春取次行。”故事很凄美,但她没有韩氏那么走运。 而在《北梦琐言》里,却演化成了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进士李茵是襄阳人。一次他游御苑,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,上题诗“流水何太急,深宫尽日闲。殷勤谢红叶,好去到人间。”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。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,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。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,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,名叫云芳子。她很有才学,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,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,哀叹说“此妾所题也。”于是同行到蜀地去,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。到了绵州时,一个宦官认出了她,宦官问“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?”逼令她上马,强行带走,李茵十分难过,但又无可奈何。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,云芳忽然进来了,她对李茵说“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,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。”佳人失而复得,李茵欣喜难以言表。于是两人相伴回了襄阳。几年后,李茵得了病身体消瘦,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。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“那年绵竹相遇。妾其实已死。感君之深意,故相从耳。但惜人鬼殊途,不敢再连累君。”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,酒后飘然而去,遂不知所终。 缘分多是三生注定,当事者也会惘然。然而有运气得以结缘民间的宫女毕竟极少,或者外人处于同情和想象而加以虚构,使传说经不起推敲。但许多宫女一生最好的光阴在寂寞的深宫中被埋葬,这种漫长的煎熬却非外人可以体会。除清朝以外,历代宫女多为终生在宫中服役,元稹的《行宫》即有“寥落古行宫,宫花寂寞红;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”的句子。从十六岁的懵懂少女到六十岁衰痴老人,流年只在暗中偷换,不知这意味着什么。

深宫怨妇红叶寄情之谜(2)

清代洪昇有戏曲《长生殿》,其中“窥员”一出写宫女偷看玄宗与杨玉环同浴,先假借宫女之口说“自小生来貌天然,花面;宫娥队里我为先,归殿;每逢小监在阶前,相缠;伸手摸他裤儿边,不见。”两名宫女看得正兴起时,一名太监上前调笑“两位姐姐看得高兴呵!也等我们看看。”宫女说“我们侍候娘娘洗浴,有什么高兴?”太监笑说“只怕不是侍候娘娘,还在那里偷看万岁爷哩!”戏谑的背后其实更多是无尽的心酸。 帝王一时高兴,可能成全某一个宫女,但不可能成全后宫几万宫女。梁祝能在死后化蝶,孟姜女寻夫能把城墙哭倒,民间故事里的爱情,多数都有比较浪漫的结局。也许因为现实中这样完美的结局太少了,才在故事里加以弥补。

梁太祖的情爱之谜(1)

后梁太祖(852~912年),即朱温。五代时梁王朝的建立者。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,后叛变降唐,官至宣武节度使,封梁王。其势力渐大后,于天祐四年(907年)代唐称帝,国号梁,史称后梁。其后期滛乱暴政,于乾化二年(912年)被其子友珪所杀。 五代时的梁太祖朱温残虐成性,但其妻张氏却聪敏贤惠,被称为“五代第一贤后”,而且有生之年与朱温琴瑟和谐,个性差异如此分明的夫妻是如何堪称佳偶的?很是令人费解。 朱温是宋州砀山县午沟里人,排行第三,小名叫朱阿三,其父朱诚是个私塾先生。相传朱温出生的那天夜里,所居的屋顶上,有红光上腾,几里之外都能看见,乡邻都相顾失色,同声呼叫“朱家起火了!”当下汲水挑桶到朱家去救火。谁知庐舍俨然,只有初生婴儿的啼哭声,众人都十分惊异,都说朱家的这个孩子很不寻常。 朱温兄弟三人,在幼年时失去了父亲,母亲携他们寄住在萧县人刘崇家里做佣工。朱温渐渐长大,好逸恶劳,以雄勇自负,乡人都很讨厌他。刘崇因为朱温懒惰,经常用鞭杖抽他。只有刘崇的母亲可怜朱温幼小,常为他栉发,并劝诫刘崇“朱三不是常人,你要善待他。”刘崇问原因,刘母说“我曾见他熟睡的时候,变成了一条赤蛇。”然而刘崇并不相信。 一天,朱温把刘崇家的饭锅偷着背走了。刘崇追住朱温,又准备狠狠地揍他。刘母又出来说好话,刘崇才罢手。刘母劝朱温说“你都这么大了,不该再这样,你若不愿耕作的话,又能做什么呢?”朱温回答“儿平生只会骑射。不如给我弓箭,到深山里猎些野味。”刘母点头说“这也好,但不要惹祸!”接着取了旧时弓箭,交给朱温。 从此朱温每天在深山里追逐野兽,他身手矫健,就是像鹿这样善于奔跑的野兽,他也能徒步追取,手到擒来。刘崇家的庖厨,野味多得放不下。刘崇也暗暗佩服朱温的本领。朱温的兄长朱存也向刘崇要了弓箭,与朱温同去追马逐鹿。朝出暮归,没有空手回来的时候,这样的日子令朱温也觉得很是逍遥自在。 一天,驰马不觉到了宋州的郊外,晴空万里,一碧如洗。这时有数百士兵,拥着两乘车在朱温身边经过,车子过处,留下袅袅的香气,朱温情不自禁地策马随在后面。香车曲折走在山路上,不久绕过山麓,在绿树阴浓中,露出一角红墙。两乘车停住,由侍婢扶出两个人。一个是年纪半老的妇人,另一个是十七八岁的女子,生得姿容清秀,举止典雅。 原来母女二人是入寺进香的,朱温与其兄也跟了进去,走到近前,确实是绝世无双的姿色。母女二人进香完毕,又乘车绝尘而去。 朱温向僧人打听,才知道是宋州刺史张蕤的妻女。朱温惊讶地说“张蕤原是砀山富室,与我同乡,他现在还在做宋州刺史吗?”僧人说“听说他也快要卸任了。” 朱温与朱存出了寺庙。路上朱温一直沉默不语,忽而问朱存“二哥!你可知汉光武帝的故事么?”朱存问什么事,朱温说“汉光武布衣时,曾自叹‘为官当做执金吾,娶妻当得阴丽华!’后来如愿娶得阴丽华。今天所见的张氏女,即使当年的阴丽华,也不过如此罢了!”朱存笑骂“你一个癞虾蟆想吃天鹅肉,真是自不量力!”朱温奋然扼腕说“英雄不在贫贱,怎知我不如刘秀!”朱存笑得越发厉害“你真是痴!你我寄人篱下,能图个饱暖,已算幸事,还想什么光武帝阴丽华!全是白日梦,难道平空就能掉下好事么?” 朱温说“今唐室纷崩,中原逐鹿,王仙芝起事濮州,黄巢也起应曹州,你我不如去随他,何必再在此埋没一生!”朱存也颇为心动。兄弟两个便辞别刘母,入了黄巢的军营。 当时唐僖宗乾符年间,关东饥馑,黄巢起于曹州,饥民附从者数万。朱温以力战屡捷,补为队长。朱存乘势掠夺貌美的女子充作妻房。朱温仍惦记张蕤的女儿,因此一直独身未娶。 朱温纵横沙场,有万人不敌之勇,遂深得黄巢的信任,倚为亲信。他为了得到张氏女,怂恿黄巢攻宋州。黄巢便给他数千兵,进围宋州城。不料宋州刺史张蕤早已离任,后任的守吏坚守城池,朱温久攻不下,也没有心思再打,遂撤兵了事。 唐广明元年十二月甲申,黄巢兵陷长安,称大齐皇帝,改元金统,遣朱温领兵屯于东渭桥。中和元年二月,复令朱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,不久攻下了南阳。六月,朱温回归长安,黄巢亲自在灞上迎接。 中和二年黄巢欲东出略地,令朱温为同州防御使,使他自己决定攻取。朱温由丹州南行,攻下左冯翊,又攻陷同州。多年战乱,民间村落已尽成瓦砾。老弱填于沟壑,壮丁多战死,女子多被掠取糟蹋。 朱温平时掠得的美女已不下千人,但除却巫山不是云,他只对张氏女念念不忘。缘分一事就是那么凑巧,张氏女因战乱流落到同州,为朱温部下所掠取,进献给朱温。朱温一看正是寤寐以求的佳人,虽然衣衫褴褛,却掩不住倾国倾城的姿色。 朱温不禁失声道“你是张刺史的女儿么?”张女低声称是。朱温连声请起,张女含羞称谢。朱温复问她的父母亲族。 张女流泪说“父亲已去世,母亲也失散,小女流离至此,还幸亏遇见将军,顾全乡谊,才得苟全。”朱温叹息说“自从宋郊相见,倾心已久,一晃数年,原以为此生天涯相隔,不料今日又复遇卿。我已私下立誓,娶妇不得如卿,情愿终身不娶,今日只待卿一语可矣。”

梁太祖的情爱之谜(2)

张氏禁不住两颊羞红,俯首无言。朱温命婢仆将张氏安置别室,选择了一个吉日,正式成婚。到了婚期,张氏打扮得娇艳夺目,宛如天仙,朱温平生夙愿得偿,携张氏的柔荑拥入帐帷,洞房花烛曲尽绸缪,种种好处自不必说。 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屯兵数万,以图兴复唐室。朱温正与王重荣接邻,屡次被王重荣所败,遂请黄巢支援。表章被黄巢的左军使孟楷所扣下。这时朱温又听说黄巢的形势日蹙,将校离心,知道他不会长久,他思忖日久,于是投降了王重荣。僖宗诏授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,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,赐名为朱全忠。 中和三年四月,朱温与诸节度使收复长安,当时他只有三十二岁。后黄巢被灭,黄巢手下名将霍存、葛从周、张归厚、张归霸都匍匐于朱温马前,朱温将他们收为己用,并追逐黄巢残部东至于冤句。 朱温遣人去萧县刘崇家迎接其母王氏及刘崇的母亲。刘崇家在山野僻乡,几乎与世隔绝。自朱温兄弟离去后,转眼五年没有信息。王母时常惦记儿子,四处向人打听,有的说是做了强盗,有的说早死在岭南。使者到了门前,车马喧腾,吓得村民都弃家逃走,还以为强盗进村劫掠。使者进了家门,说奉节度使命来迎王母及刘母。王母心虚胆怯,还以为两个儿子做了强盗,官府来搜捕家属,吓得六魂无主,惶恐走避,藏在灶下发抖。刘母略有胆识,出去问明使者,才知朱温已做了节度使。王母依旧不信,对刘母说“朱三落魄无行,做贼早死了,这是怎么回事?”使者便再述了朱温的情形,王母一时悲喜交集。 张氏贤明有礼,而且分析政事往往精辟,有独特见解,朱温遇事必先问张氏然后施行。一次朱温出兵行军在中途,张氏不以为然,遣一个下人往召朱温,朱温如期而至。 朱温为人凶残无比,动不动就处死将士,朱温用兵法令严峻,每次出战,一个分队主帅若出战而不回来的,其余士兵一体处斩,称作“跋队斩”。因此战无不胜。手下健儿不耐酷法,多窜匿州郡,朱温疲于追捕,下令全军纹面,健儿文面自此开了先河(据《五代史补》)。但朱温对张氏往往敬爱有加。每次军谋国计,必先听从张氏的意见。朱温时时暴怒杀戮,张氏加以救护,许多无辜的人因此得以保全。 郴王朱友裕攻徐州,在石佛山大破朱瑾,朱瑾逃走,而朱友裕舍弃不追,朱温因此大怒,夺了朱友裕的兵权。朱友裕惶恐之下逃亡山中。张氏悄悄派人教朱友裕回来,朱友裕入见朱温,拜伏在庭院,泣涕请死,朱温大怒,让左右推出斩首。张后来不及穿鞋,赤足走到庭中持着朱友裕的手流泪说“你回来难道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谋反么?”朱温也回味过来,便原谅了朱友裕。 朱瑾战败逃走,其妻子被朱温掠取。张氏在封丘迎接朱温,朱温将这件事告诉了她。张氏见到朱瑾妻,朱瑾妻下拜,张氏也还拜,并凄然说“兖郓与司空本是同姓,兄弟之间,以小故兴干戈,而致使姐姐你落到这等地步,若不幸汴州失守,那妹妹我也会和你今天一样了!”说着泪流满面。朱温也很感动,自己也愧对朱瑾。当初若没有朱瑾的相助,他也没有力量大败秦宗权。这次不过借口指责朱瑾诱降自己的将士才出兵兼并,若再强占他的妻子有些说不过去,况且也怕张氏不高兴,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。于是朱温将朱瑾妻送到寺庙里做了尼姑。张氏常让人给她去送衣食。 文德元年,僖宗任命朱温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,诸镇之师,皆受朱温节制。黄巢虽灭,但唐室益弱,诸道州兵不为王室所用。各地藩镇在镇压黄巢过程中,乘机扩大势力,争夺地盘,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。文德元年三月,唐昭宗即位。朱温在连年争战中渐渐积蓄力量,此时已上挟朝廷,下制诸侯,废唐称帝朝夕之间的事。 天祐元年,张氏病重。当时唐室大权,尽归朱温,朱温正要迫昭宗禅位,得知张氏重病的消息,连夜兼程回汴探妻。张氏已是瘦骨如柴,昏迷不醒。朱温痛哭失声,张氏惊醒,勉强睁开眼睛,看见朱温立在榻前,便凄声说“妾将与君长别了。” 朱温悲咽难言,握住爱妻的手,恻然说“自从同州得遇夫人,已二十余年,今已大功告成,转眼间将登帝位,满以为与卿同享尊荣,再做几十年夫妻,不料卿一病至此,可如何是好?” 张氏流泪说“人生自有生死,况妾身列王妃,所得已过多,还奢想什么意外富贵,只是君受唐室厚恩,不可骤然废夺。试想从古到今,太平天子能有几个?” 朱温随口说“时势逼人,不得不这样。”张氏叹息说“君既有鸿鹄之志,非妾所宜知,但妾有一言……”张氏喘息半晌,接着说“君人中英杰,妾无他虑,惟‘戒杀远色’四字,请君留意。”说着不禁气涌痰喘,深夜后撒手离世。朱温失声大恸。汴军也人人垂泪,因为朱温生性残暴,杀人如草芥,只有张氏能以柔克刚,时加婉言规劝,从而挽救了无数将士的性命,军士赖她得以存活的不知有多少。可惜张氏死得早,从此朱温渐渐荒滛,无人可制。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举兵逼京畿,朱温请昭宗迁都洛阳。唐宰相崔胤,始知朱温有异图,便召募六军十二卫,密为防御,又与京兆尹郑元规等,缮治兵甲,日夜不息。朱温深知其意,阴使其麾下应崔胤之募兵,崔胤却一点都不知道。朱温的侄子朱友伦,在京中典禁军,因击坠马而死。朱温借此遣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都,胁昭宗迁都洛阳,并捕杀崔胤、郑元规。

梁太祖的情爱之谜(3)

朱温派人把长安的宫室、官府和民居全部拆光,把木料沿河运到洛阳,逼迫长安的所有吏民迁到洛阳。昭宗已同傀儡,到了洛阳,何后哭着对朱温说“此后大家夫妇,委身全忠了。”据《五代史阙文》,以前朱温迎昭宗于凤翔,昭宗假装鞋带脱落,对朱温说“全忠为吾系鞋。”朱温不得已,跪下系结,汗流浃背。当时昭宗身边还有卫兵,昭宗的意思是让左右擒朱温而杀之,但左右没有敢动手的。此时朱温将昭宗禁卫全部除去。当时崔胤所募的六军兵士都亡散并尽,从昭宗东迁的,只有诸王、十几个小黄门以及打毬代奉内园小儿共二百余人,朱温也将他们全部坑杀。谋士李振,绰号“猫头鹰”,因考进士不成,十分痛恨朝臣。他对朱温说“这些人平时自命清高,自称‘清流’,不如扔到浊流里去。”朱温便在一个深夜,把三十多名朝臣扔到了黄河里。朝中王公缙绅为之一空。 天祐元年八月朱温令养子朱友恭、右龙武统军氏叔琮、枢密使蒋玄晖弑唐昭宗于椒殿。改立昭宗第九子辉王李祚为帝。然后诿罪朱友恭、氏叔琮,将他们斩首塞责。李祚年仅十三岁,是为宣帝。天祐四年四月,宣帝禅位于朱温,从此唐朝彻底灭亡。朱温改国号为梁,追册已故的张氏为贤妃,不久又追册为元贞皇后。 北方沙陀人李克用与朱温势力相当,形成对峙。朱温晚年更加凶残好色,甚至连儿媳也不放过。因宠爱养子朱友文的妻子,欲立朱友文为帝。他的儿子朱友珪的妻子也曾被朱温宠幸,朱友珪之妻得知朱温要立朱友文为帝的消息后,急忙转告了朱友珪。 朱友珪易服悄悄进入左龙虎军,见到统军韩珪,将朱温欲立朱友文的事告诉韩珪。韩珪见功臣宿将多以小过错被诛,自恐不保,遂与朱友珪合谋。韩以牙兵五百人与控鹤士卒若干埋伏于禁中。夜里斩门而入,到了寝殿,内侍宫女皆惊骇散走。朱温惊起问“反者是谁?”朱友珪冷笑“不是别人。”朱温怒骂“我本来就怀疑你,恨不早杀。你悖逆如此,天地岂能容你!”朱友珪也对骂“你这乱囵的老畜生,早应碎尸万段了!”朱友珪的仆夫冯廷谔持刀刺进朱温腹部,刀刃从后背出来,肠胃全流出来,血流满床。朱友即帝位,不久梁朝被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灭。 朱温遇张氏的故事在话本小说《大宋宣和遗事》及新旧《五代史》里均有记叙。旧《五代史》引《北梦琐言》云“梁祖魏国夫人张氏,砀山富室女,父蕤,曾为宋州刺史。温时闻张有姿色,私心倾慕,有丽华之叹。及温在同州,得张于兵间,因以妇礼纳之。”《五代会要》“太祖皇后张氏早崩,开平二年,追封贤妃,至乾化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,追册曰元贞皇后。”关于对张氏的评价,《北梦琐言》云“张既卒,继宠者非人,及僭号后,大纵朋滛,骨肉聚耰,帷薄荒秽,以致友珪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快穿:被男主攻略后,他说我有病 危险母爱 最强医妃:邪王,太狂野! 我,洪荒多宝圣人 替身退场后,转身在娱乐圈杀疯了 终极系列之因果 无尽冒险 惊世狂妃:小废物她是全能大佬 甜蜜婚约:千岁长官的初恋 一人之下:抽签抽出系统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